活动风采

首页 资讯 活动风采

宁波首位自主培养院士杜时贵开讲:成功的诀窍就5个字!
时间:2024-04-25 浏览次数:224

科学从春天启航。今天(4月21日),“甬上教育讲堂”之“院士开讲啦”系列讲座第五期活动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进行,活动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时贵,带领宁波中小学生走进“滑坡地质灾害防控”的世界。全市数百位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现场聆听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讲座的直播,不仅面向全市中小学生,也首次面向四川凉山州、新疆库车市等科学教育实验区协作组成员的学生。

“院士开讲啦”是宁波市教育局特别打造的一档科学阅读与分享类栏目。借助院士的智慧,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、滋养青少年远大理想、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基础。此前四期课堂,已有施一公、胡文瑞和欧阳自远、王建宇、郑纬民五位院士为孩子们作科学素养培养、宇宙、物理等讲座。

微信图片_20240421210431.jpg活动现场。杨辉 摄

杜时贵是宁波首位自主培养的院士。他历时近40年,通过系统研究揭示岩石抗剪强度基本特性,建立本性抗剪强度理论、方法,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套单台多尺寸抗剪强度试验装备,发明抗剪强度野外快速精确获取技术,提出了国内外首部保障矿山边坡抗剪强度快速精确获取的技术标准。

从1984年至今,杜时贵孜孜以求,始终将岩石当“宝贝”,一次次头顶烈日、脚踩泥泞赴旷野山川勘察,采集数据研究,用坚守与执着攻克科学难题。

由他研制发明的JRC系列测量仪,在国家重大工程——小浪底水库,浙江省首条高速公路——甬台温高速公路等100多项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中被采用,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。杜时贵本人也获我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“李四光地质科学奖”、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“中国的诺贝尔奖”之称的“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等诸多荣誉。

“力学领域的摩擦力,就是岩石力学领域的抗剪强度。”

“摩擦力的准确计算,是一个数百年来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。”

杜时贵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,40年坚守科研“冷板凳”,实现抗剪强度的整体换代与技术变革,引领我国抗剪强度总体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,为我国工程地质领域跨越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。

微信图片_20240421210416.jpg杜时贵院士。杨辉 摄

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?杜时贵告诉大家:“困难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。技术开发的动力源于对现有技术的不满意。对原有技术基本满意,进行改进创新。对原来技术不满意,进行颠覆创新。”

杜时贵在讲座中透露,他来自浙江东阳的小村,小学差,中学也不是什么好学校,没有油的梅干菜曾经是记忆中最美的味道,高考时以最高分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就读最艰苦的专业。刚上大学时,普通话都不会讲,只能听懂一半。工作单位也不是清华、北大等名校,有10年时间在职业技术学院。选择研究方向花了8年,40岁才获第一项省基金,46岁获第一项国家基金……

没有刻意追求,似乎也并不懂“时贵”,人生仿佛错失很多时机。

2.jpg讲座现场。

然而,大家一直以为做不成的事情,杜时贵却做成了!他的成功,靠的又是什么?

“大学期间我独自一人在操场跑马拉松,那段经历对我从事科学研究受益匪浅。我常告诫自己,搞科研就像跑马拉松,不可能很快就能见分晓,急功近利是大忌。起跑线不重要,多100米甚至1000米起跑,对全程42195米而言,可以忽略不计。

杜时贵将搞科研比喻为跑马拉松。“预先不设目标,在兴趣驱使下,心无旁骛地跑马拉松,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,享受沿途风景、鲜花、喝彩,也包括困难、挫折、失败,成功就会不期而遇。

微信图片_20240421210404.jpg活动现场。杨辉 摄

成功的诀窍是“启动并坚持”。杜时贵用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,总结出这5个字。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:“不去试,成功的概率等于0;去试了,成功的概率就大于0,在0—100%的概率中,有一个概率是100%,万一碰上了,你就成功了!”

“人的一生,可以分成很多个阶段,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人生目标。只要把每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人生目标都完成好,他(她)就成功了。”杜时贵认为:“‘跳一跳’摘苹果,是实施方案,而非规划。”

与院士面对面的机会十分难得,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,生怕错过精彩的讲述。互动环节,同学们转动小脑瓜积极举手提问:“滑坡地质灾害防控,需要学科的协作和合作吗?”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,又是怎么克服的?”“当在不熟悉的地方遇到了泥石流,怎么逃生自救?”同学们对科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,杜时贵都给予耐心的解答和适时的鼓励。

杜时贵也坦言,做科研往往满心期待,但是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实验,最终结果可能和最初设想完成相反,让人很崩溃,只有坚持才能在曲折中摸索前行。

播下梦想的种子,期待发芽开花结果。“院士开讲啦”系列活动深受宁波中小学生喜爱,自举办以来场场爆满。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,崇尚创新、热爱科学的种子,已种进了更多孩子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