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

活动风采

首页 资讯 活动风采

周四表扬日,用鼓励和肯定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
时间:2025-09-22 浏览次数:62


 

活动现场。

同样的老师、同样的作业,为何有的孩子学得轻松高效,有的却拖拉到深夜?好习惯的养成,究竟有何科学方法与常见误区?9月19日晚,“甬上家长会·茶座”聚焦《新学期,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》,宁波4位名优班主任齐聚云端,与家长共同分享如何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“策略师”而非“监工”。超31万人次通过甬派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平台,观看了直播。

为什么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差异大?

“同样的班级,同样的老师,同样的作业量,有的孩子轻松应对,你经常能在华灯初上的小区看到他们在跳绳、骑车、散步。有的孩子却要拖到九点,甚至更晚才勉强完成……”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的周彦老师,在交流中提出了许多家庭的共同困扰。

为什么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,孩子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?

 杨晓玲。

江北区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杨晓玲分享了一个案例。她说:“小明原计划只玩半小时游戏,结果一抬头天黑了。晚上7点才开始写作业,遇到难题就想放弃,转而在微信聊起八卦……”这种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学习方式,不仅效率低下,更会形成恶性循环:晚睡导致次日精神不济,新课听不懂,作业更加困难。

网友“温存2012”表示:“太真实了!我家初一娃,写作业总摸鱼,查个单词能刷十分钟短视频。这两周试了分段打卡:把作业拆成30分钟一段,完成就贴星星,攒够换周末游戏时间,居然管用!”

 

周彦。

针对这种情况,周彦老师建议家长在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,可以采用“番茄钟工作法”:每天晚饭后,全家进入“自习时间”,孩子专注写作业25-40分钟,家长也同时看书或工作。到点后一起休息5-10分钟。“催促声就像汽车鸣笛,家长越不停催促,孩子越焦虑。不如把‘你怎么还不写’换成‘妈妈要完成这个工作,你要做完这份数学题,我们比比谁先完成’。”周彦说。

直播中,网友“Lily”分享了类似方法:“晚上的学习都在书房,两个孩子完成各自的作业。不需要帮忙的时候绝不插手。我们大人也尽量看书学习,不刷手机,长时间坚持下来,还是有效果的。”

杨晓玲老师则介绍了“艾森豪威尔四象限法则”,教会孩子按重要性和紧急性划分任务。紧急且重要的立即处理;重要不紧急的重点投入时间;紧急不重要尽量简化;不重要不紧急的尽量避免。

周彦提醒,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时容易着急,期望孩子一下子完全独立。“刚入学的小孩子确实很难记得明天美术课要带卡纸,家长想培养孩子习惯的心愿是好的,但在初始阶段离不开家长的共同协助、陪伴和督促。”

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无效的表扬也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。“当孩子正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时,这样的夸奖不仅是无效的,而且在破坏他的注意力。如果一个孩子能专注地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中,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打扰他,等他做完再给予鼓励或肯定。”周彦说。

劳动课有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

“我们探讨学习习惯,本质上是在探讨一种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。而这种能力,绝不仅仅停留在书桌前。它更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身心状态。”慈溪技师学院机械专业教师谢奎道出了习惯培养的真谛。

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,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。

“爱劳动、善劳动的孩子,不但不耽误学习,相反还能促进各方面发展。”周彦说,通过叠被子、洗袜子、整理书包等日常劳动,孩子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,形成独立自主习惯,还能直接提升动手能力,促进手脑协同发展。

 

冯双婕。

慈溪中学数学教师冯双婕则分享了一个很励志的故事:“我曾经有个学生总在早读课时打瞌睡,他通过调整作息和饮食,最终以黑马姿态考入重点大学。他的故事让我坚信:高中三年拼的不只是智商,更是生活习惯的较量。这些看似日常的作息规律、时间分配、健康管理,实则是支撑学生应对人生挑战的隐形翅膀。”

直播间里,家长们也纷纷晒起了自家孩子做家务的情况,洗碗、倒垃圾、整理房间、叠衣服……“我们有一个积分表,孩子做完任务可以积星星,到达50颗、100颗星星可以换一个小礼物。”网友“小猪家的沙沙”分享道。

高中相比小学初中,会有更多的住宿生。集体生活要求自主管理起居、时间规划等事务,可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。冯双婕老师建议高中学生尝试每日五分钟物品归位、每周三固定洗衣日、每月末抽屉精简计划这些小方法。

网友“南国猫觅海”在互动中说:“我家刚上一年级的娃,天天早上找不到红领巾。我给娃搞了睡前5分钟整理,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放门口。刚开始得盯着,慢慢就顺手了。”

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“敷衍式甚至摆拍式”作业问题,周彦老师说:“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作业耽误学习,毕竟这又不考。但其实我们一线的老师能直观地感受到,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。”

成为孩子成长“策略师”,而非“监工”

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,其养成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,而是一个随着孩子成长而动态发展、持续演进的系统工程。真正考验家长和老师的,不是如何监督孩子坚持一件事,而是如何判断在什么阶段,应该重点抓什么习惯。这需要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“策略师”而非“监工”。

 

谢奎。

在这方面,慈溪技师学院的谢奎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做法——周四表扬日:“每周四下午,我们学校班主任、任课教师会通过电话、校讯通、微信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子女在校的进步和亮点。满足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,激发学习动机。”

“周四表扬日非常好。”“我就是真不会表扬。”互动中,家长十分关注如何表扬孩子。

“表扬过程而非结果,表扬努力而非天赋,表扬细节而非笼统。你可以说,‘你画的这幅画配色特别舒服,你的色彩感进步真大’而不是‘你好厉害,你好棒啊’这种笼统的表扬。”周彦老师进一步补充了有效表扬的方法。

“进入青春期,同伴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往往超过父母和老师,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价值判断来源。”杨晓玲老师强调了初中阶段同伴关系的重要性。她表示,初中生极度重视友谊,渴望融入团体,害怕被孤立。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缓冲器和支持网,能有效抵御抑郁、焦虑等情绪困扰。

“家长的正确指导是孩子习得冲突解决、共情与沟通等核心社会能力的关键途径。通过健康的同伴反馈,孩子可以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,变得更加自信大方。一个被同伴接纳的孩子更能专注于学业发展。”杨晓玲老师说。